【教学教研】校园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班主任要察觉并及时将问题学生反馈给心理教师,协助心理教师分类疏导学生的各种压力,缓解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强化日常预警防控,密切关注重点学生,及时研判干预帮扶,加大防护力度,做好心理疏导,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全力防控极端心理事件发生。
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学生微信群、学生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信息。
一、什么是校园心理危机?
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因各种突发的自然、社会或个人重大事件而引发的情绪、认知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被称为校园心理危机。
情绪失衡:
暴躁冲突或抑郁强迫、狂躁多语或孤独少言、痛苦不安或激情难抑、绝望麻木或焦虑烦躁等。
冲突性行为:
暴力攻击、轻生自杀、肢体自残、离家出走以及吸毒、酗酒、性行为错乱等。
当学生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时,若能及时得到心理层面的疏导和帮助以及现实层面的支持,就能调整好情绪和行为的失衡状态,自我功能得到提升。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由于无法自我控制和调节,心理危机事件就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怎样排查校园心理危机?
(一)三大途径
(1)班主任与心理委员的日常观察。
(2)学校的心理普查。新生入学时,9月13日和14日已经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测评和房树人绘画普查;通过量表和绘画,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的学生,发现有明显性格异常(如极度偏执、抑郁、敏感等)的学生。
(3)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学校常规的心理辅导,也可有效识别学生的异常心理。
备注:教师和家长应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了解:
知:注意分析和评估在认识上有没有异常、偏激的观点、看法、论点等。
情:注意留心观察在情绪方面的激烈、突然的变化。
意:了解学生的生活目标,观察其在遇到困难或阻力时,能否主动调整。
行:注意观察行为方面的异常。
(二)五大注意
校园心理危机往往多发于四个特殊时段和一类特殊家庭,尤需注意这五类高发时期及人群的排查。
(1)春季。每年的3~5月份,气温转暖易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增加。
(2)新学期开学。新学期刚开学,校园生活与假期生活反差巨大,易诱发或加重部分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危机行为。
(3)重大考试前后。重大考试前后,部分学生因家长或学校对其期望过高,或自身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发生危机行为。
(4)重大事件发生后。学习或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如人际冲突、教师处罚、亲子冲突等,极易采取极端行为。
(5)特殊家庭需特殊关注。单亲、离异、重组家庭或极度贫困、亲子关系冲突严重的家庭以及孤儿等,要随时关注。
三、心理危机易感人群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是心理危机筛查工作的首要环节。全面的排查需要综合动静态信息,实时获取个体心理状态变动信息,实现对个体心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与危机预警。排查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学校的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科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生活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人员在排查过程中应积极参与,联动配合。
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工作流程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流程
(一)排查途径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建议采用个体心理静态与动态数据相结合的排查模式,其主要方法是在对学生进行静态普查的基础上,结合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科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生活教师、学生家长和心理教师等日常的动态观察,综合进行测量排查。
1.静态普查
静态普查,即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普查以及重点关注学生的定期摸排,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
学校对学生心理档案应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和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工作,及时更新学生心理档案信息。
2.动态观察
动态观察,即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科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生活教师、学生家长和心理教师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频密,可通过观察学生在校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是心理危机动态信息的主要来源者。
学生干部,特别是心理委员对同班同学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关注比较方便,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同学异常心理及行为表现情况。
学科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生活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可以观察到学生日常生活(如学习、生理、睡眠、饮食等)行为的异常变化情况,应积极参与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与识别过程。
心理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可以在心理课堂、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活动中有效的识别学生的异常心理,应及时加以疏导与干预,并做好相关记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配合学校对自己孩子开展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调查,将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变化情况及与学生身心健康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准确无误告知学校,并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早发现孩子身体不适,或心理异常并及时去医院诊治;患病的孩子必须带回家治疗休息,保证孩子疾病期间不上学。
家长应教育子女,随时发现自己身体或心理有所不适或有将要发病的症状,要及时准确无误告知班主任或其它相关科任教师(住宿学生要及时告诉宿管教师),学校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或心理危机干预。
静态普查工作的要点是学校需定期对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突出问题时,及时发出警示,做到防范于未然。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为重点关注对象:
(1)心理普查结果中发现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来自疫情防控中、高风险地区,家庭成员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
(3)即将参加高考的毕业班学生;
(4)社会支持系统缺乏或丧失的学生;
(5)有明显性格偏差、适应不良的学生;
(6)情绪控制力差、有冲动行为的学生;
(7)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家庭关系恶劣或有暴力冲突家庭的学生;
(8)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
(9)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自卑感强的学生;
(10)身体出现严重疾病,倍感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11)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因患心理疾病(经专业医院诊断)休学、病情好转后复学的学生。
3.动态观察工作流程与要点
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科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生活教师、学生家长等各观察人员需明确职责,定期上报反馈观察结果(建议一月一次),必要时可以和心理教师共同关注与跟进。
观察人员除了直接观察外,还可通过网络途径(如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此外,学校还设立心理信箱、情绪宣泄室等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负面情绪、倾诉烦恼。
班主任应根据静态普查和动态观察反馈结果,将需要进一步危机识别和预警的学生相关信息填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登记表》,上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便于下一步的分级评估。
动态观察工作的要点是观察人员要关注突发的生活事件以及预警危险信号。生活事件是指可能引发被观察对象出现心理危机的事件。例如:
(1)遭遇学业重大受挫打击;
(2)近期遭遇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再婚、家庭成员发生重病、事故、死亡等意外);
(3)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被同伴群体排斥、嘲笑、欺凌等;
(4)受到学校公开批评或处分;
(5)身边人发生心理危机(自杀)或目击恶性伤害事件等。
预警危险信号是指被观察对象潜在心理危机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表现。例如:
①消极的情绪(悲观、抑郁、焦躁不安、无价值感、异常强烈而无法宣泄的愤怒或仇恨等);
②厌世的言语(如“你们就快不用担心我”、“活着一点意义都没有”、“我想杀死自己”等直接或间接表达寻死、逃避或永别的言语);
③奇怪的行为(学习成绩忽然下滑、突然转变社交风格、将心爱之物分赠他人、身体不适或睡眠饮食失调、开始自残或从事高危活动等异常行为改变)。
四、学生心理危机等级评估
学生心理危机等级可分为三类。
1. 一级预警(一般预警):
(1) 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的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表现为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2) 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因适应困难、人际失调、情感受挫等原因出现轻微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
(3) 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学习或适用困难等原因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4)由于身边认识的人出现心理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5)不良情绪持续时间满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
(6)不良情绪反应可控,行为不失常,能基本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成绩有所下降;
2. 二级预警(重点预警):
(1) 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表现为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初始情绪反应强烈,并出现明显的情绪异常;
(2)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等各种原因出现明显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
(3)不良情绪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4)有时会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3. 三级预警(特别预警):
(1)已经出现或疑似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主要指有既往心理疾病诊疗史、有过自伤自杀行为等;
(2)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情况严重且目前情况不佳的学生;
(3)近期受生活事件影响情绪状态不稳、有较强心理应激行为,严重适应不良以及出现自杀征兆的学生。
如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某件事情而导致情绪紧张、焦虑,或因疫情原因而感受到负面情绪体验,自我调节也不能缓解这些不良情绪体验时,不妨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